深圳荔枝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荔枝文化

齐白石-荔枝画

南山荔枝

(齐白石与荔枝画深圳南山荔枝网整理)齐白石一生在外游历不多,却在钦州长住了三个年头,钦州是他人生的重要驿站,画荔枝是他在钦州发展文化的支点,正是有了这个支点,才使他老人家对钦州流连忘返,正是有了这个支点,钦州挖掘齐白石文化才有无穷的源泉。

        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,早年“五出五归”三客钦州,对荔枝一见钟情,与钦州友人共赏荔、咏荔、画荔,尤其是画荔,笔精墨妙,形神兼备,并于画上题诗,诗画相融,从而提升了熠熠生辉的荔枝文化。
一、赞赏荔枝
  1906年春,齐白石受父亲的嘱托,寻访在广东从军的四弟纯培和大儿子良元,从桂林来到钦州,住在同乡好友郭葆生的家,教茹夫人画画,披览郭葆生珍藏的书画名帖。1907年过年不久,齐白石应郭葆生之约,取道广西梧州,乘轮船南下至钦州,仍住郭葆生家。一次,他随郭葆生游肇庆,又去东兴,过北仑河,游览越南芒街风光,回钦州的路上,正值荔枝成熟季节,钦州的荔枝园给他留下美好的印象。后来他回忆道:“沿路我看了田里的荔枝树,结着累累的荔枝,倒也非常好看,从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画了。”齐白石处处赞叹荔枝为“果之先”,他曾在一幅《荔枝》图中题道:“归来时日霞相照,其色尤鲜,幸得主人至,得啖之,知果实之味,唯荔枝最美。”他在《荔枝小鸡图》题“此果味美,天下人皆知”,在《荔枝螳螂图》上题“何处名园有佳果,徐寅已说荔枝先”。有一幅画,竹篮盛着鲜红的荔枝谷,八十七岁白石老人题上“徐寅道从来果数荔枝为先,余谓亦然”。就是他画“白菜辣椒”,也不忘记与荔枝作类比:“牡丹为花之王,荔枝为果之先,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,何也?”齐白石既是画家,也是书法家,更用不同字体反复赞颂荔枝为“果第一”,用篆书题上“果味无双”,用隶书题上“入图第一”,用行书题“名园第一”、“名园无二”。他创作的一幅《荔枝图》,画面上,一篮沉甸甸的荔枝果,上面还悬挂着一串红彤彤荔枝,令人垂涎欲滴,左侧题诗曰:“丹砂点上溪藤纸,香满静蓝清露滋。果类自当推第一,世间尤有皆人知。”诗情画意,充分表达了白石老人对荔枝的赞颂。这幅画,后来选入邮电部1980发行一套《齐白石作品选》特种邮票。齐白石一生勤奋作画,荔枝画入选了16枚邮票,可见荔枝画在他心中的地位和特别意义。齐白石盛赞荔枝为“果中之尊”、“果中之王”。
齐白石在钦州始尝荔枝,有题识为证。他在一幅《荔枝蜻蜓图》上题“寄萍老人齐白石自钦州归后始画荔枝”,另一幅则写“园果无双,予曾为天涯亭过客,故知此果之佳”。天涯亭者,钦州一景也,始建于宋,三次重建,今存中山公园内。齐白石每到天涯亭,总有思乡怀故之情,他刻有一方“天涯亭过客”章,在《题印章》一诗中写道“余四十岁后客钦州,拓有印章,为友人所得,今重见,口占一绝句题后:‘天涯海角梦俱荒,使者传书喜欲狂。三十年来鸿雪在,朱泥如旧鬓添霜’”。
  齐白石观察荔枝非常细致,从色、香、味上,提炼出富有哲理的诗,“方红陈紫宋家香,根本酸甜自度量。既有徐寅知味美,何须人世共夸张”,他又常常对别人说,广东的荔枝真是水果中的珍品,不过,钦州产的荔枝,比广州产的还要胜一筹,“远游不复似当年,一月钦州食九千”。他在20年代中期画的一幅《荔枝图》上,画面是劲风吹拂的荔枝树梢挂满果实,白石山翁欣然题诗“论园买夏鹤头丹,风味虽殊痂嗜难。人世几逢开口笑,尘埃一骑到长安”。
二、情牵荔枝
  齐白石在1902年至1909年的八年间,走出湖南到外地游历,这是他人生的“五出五归”,后“三出三归”实际上主要居住在钦州。齐白石在钦州时,当地老百姓经常送荔枝给他吃,有喜欢书画的人,也要求齐白石画画相送,这就是齐白石用“假荔枝”换“真荔枝”的雅事,齐白石自己也有记述,他在一幅《扇面荔枝图》上,题识:“予曾客广东之钦州,有人呈鲜荔枝易画,不可再梦”。从表面上看,这好像是物物交换,不足为奇,但是,齐白石移居京城,就是用“假白菜”换不到“真白菜”,可见齐白石与钦州人民的深厚情谊。齐白石在钦州,常有一些小聚会,每当夜幕降临,清风徐来,钦州一位小靓女,一会儿抱琴浅唱,一会儿用纤纤玉手剥荔枝给齐白石吃,中年的齐白石,能不心驰神往?多年以后,此情此景仍令齐白石回味无穷,经常和朋友谈及此事,还写了一首《与友人说往事》诗:“客里钦州旧梦痴,南门河上雨丝丝。此生再过应无分,纤手教侬剥荔枝”,追忆他在钦州这一段情缘。1909年3月,齐白石“五出五归”的最后一游,自家乡湖南湘潭出发,沿长江经武汉、九江、安徽芜湖,至江苏南通、上海,抵香港。他在南方的见闻能够影响他的画艺要算是绘画荔枝了。后来他居住京城创立红花墨叶画派,在他“衰年变法”里,荔枝,红果绿叶,正是他绘画的绝好素材,他自己说荔枝“入图第一”。《齐白石自述》曾说到,1907年春,齐白石随友人去东兴,在回钦州的路上,看到挺拔苍劲的荔枝树,挂着鲜艳欲滴的荔枝果,画兴大发,一天连续画了七八幅荔枝图。回想在钦州摘荔枝的惬意情景又作诗:“作客天涯亭子外,买园门锁夏天开,千回上树无人到,只有蜻蜓飞去来”。这些诗与画,都表明了齐白石对钦州荔枝一往情深。
三、梦追荔枝
  齐白石1917年移居京城,已经是年近花甲了,不知为什么,繁华的都市,始终无法冲淡他对荔枝的记忆,而且,对荔枝的创作,熔铸到他“衰年变法”的历路。1919年,齐白石正式定居北京法源寺庙内,早年摘荔枝的光景立即浮现在脑海,于是齐白石挥毫泼墨,画了一幅《荔枝图》,挺拔苍劲的大荔枝树,枝叶墨绿,果实累累。这是本人收集到的齐白石署明作画时间的第一幅荔枝图。从众多的画图来看,早期画荔枝风格写实,粗笔树干,工笔果叶;三、四十年代多取折枝法,将几串荔枝置于篮中,配以工笔小虫,绿叶映衬,荔果鲜嫩欲滴,小虫活灵活现;耄年作品,甚至直接画几颗荔枝果,极力夸张鲜艳的果实,沉而透,苍而润,注入深沉的感情,以情动人,体现了齐白石大写意的思想和实践能力。
  齐白石在北京城,常用吟诗作画来回味南方赏荔的情景,有的反映摘荔枝的意趣,“朝朝梯上千回树,饱腹移阴席绿苔”,“折来犹有荔枝思,不忘会游过岭时。为客心闲形跡静,蜻蜓飞上手中枝”。有的反映对荔枝的思念,“自笑中年不苦思,七言四句谓为诗。一朝百首多何益,辜负钦州好荔枝”。到了晚年,齐白石感到年事已高,不可能再到遥远的南方——钦州去了,便作了一首《思食荔枝》“此生无计作重游,五月垂丹胜鹤头。为口不辞劳跋涉,愿风吹我到钦州”,寄托自己的对荔枝的无限思念。
  我收集到齐白石的荔枝图一百余幅。最早的一幅荔枝画作于1919年,二十年代(60岁以上)5幅,三十年代(70岁以上)10幅,四十年代(80岁以上)23幅,五十年代(90岁以上)13幅,从没有标明时间的50多幅作品看,有许多作品与晚年作品风格相似,可以肯定,齐白石五十年代荔枝画不止13幅,也就是说,齐白石越是晚年对荔枝眷恋越深沉,由于条件所限,当时不容易买到新鲜荔枝,他就嚼荔枝干,有朋友来了就拿出来大家分享,“有买其画的老顾主,方出花生及干荔枝以待客”。齐老是1957年9月仙逝的,他自谓97岁(实为95岁),但他95、96岁还在画荔枝。更有甚者,齐白石临终的画室里,墙壁上悬挂的却是一幅1936年画的《荔枝篮图》,可见,荔枝于齐白石,可以说是魂牵梦绕,画荔枝终其一生。
四、升华荔枝文化
  齐白石的荔枝画追求几方面的意境:
  一是作画似与不似之间。有人说,齐白石画的荔枝好像不够逼真,这是齐白石的画风由工笔转向写意之作。齐白石在钦州几年生活,是后来“衰年变法”的孕育时期,荔枝成熟后的鲜红果实墨绿树叶正是他“红花墨叶”派的绝好素材。因此,他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实践而得出了一个艺术真谛,“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,太似为媚俗,不似为欺世”,“以神似意足为足,视单纯形似为低俗”。他的荔枝作品很多是枝干粗放,而草虫十分工谨。有的“写意”作品把形简到了极致,有的接近抽象,但物形又藏在其中。这个“妙”字,不仅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形,而重要的是妙在内在的艺术生命。在他笔下,小生物大都是活蹦乱跳呼之欲出。他的造型、他的笔墨、他的色彩,源于生活,也源于他的想象,那似与不似的境界,是客观世界高度凝聚的结晶。有妙造神意的艺术构思和令人浮想联翩的神力,齐白石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实践得出艺术真谛“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”,将中国画的内在理论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崭新境界。
  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。齐白石1919年迁居北京,他接受陈师曾的劝告,十载关门,以求衰年变法,他经历了自己的酸甜苦辣,在吸取吴昌硕风格的基础上借鉴民间艺术营养,创立了独特的写意画风。画面生机勃勃,造型少雕琢,质朴、简练,色彩鲜艳明快,在没有借鉴学习任何西方绘画、理论的情况下,通过生活体验将阔笔大写的花卉与工细草虫巧妙结合,以求相辅相成之情趣,其画风早年笔墨清新整饬,中年以后渐趋雄浑,晚年则炉火纯青、率真朴实,浑然天成。齐白石是个热爱生活的艺术家,作画崇尚拙朴自然反映生活,他常常说“我绝不画我没有见过的东西”,因此,他广泛吸收大自然的营养,自称要“为万虫写照、为百鸟传神”,题材从人物、山水到花鸟、鱼虫、走兽无所不画。他的写意荔枝图,往往配上工笔的蜜蜂、螳螂、蜻蜓、牵牛、小鸟……无不栩栩如生,装上篮的荔枝,老鼠来偷吃,其形态活灵活现,可爱的小鸡配以荔枝,题识“吉利万千”,他画的荔枝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。有着醇厚的乡土风情,集中反映了生态文化、和谐文化的情愫。
  三是对新中国的美好生活的向往。1949年北平解放后,毛泽东十分关心齐白石,亲自给齐白石写了一封信,设家宴款待齐白石,两人促膝长谈,齐白石非常感动,表示:“在我的余年里,要为这个太平盛世多画些美好的东西。”新中国成立以后,齐白石创作了很多荔枝画,荔与“利”谐音。荔枝象征吉利如意,故齐白石多以入画。在7幅荔枝画上分别题上“大利”、“大利”、“四利”、“大吉大利”、“太平吉利”、“平安吉利”、“平安多利”,一树树、一串串、一篮篮荔枝,鲜艳欲滴,正是反映齐白石对新中国红红火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 
  

 

点击次数:  更新时间:0609  【打印此页】  【关闭